赴春天之约 绽最美芳华 2023年03月08日  

  她,是服务百姓的暖心民警;她,是军营中坚强勇敢的军人;她,是努力拼搏的钱塘创业者;她,是默默专研技术的“工匠”……她,是钱塘力量的小缩影,更是钱塘发展的大能量。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在第113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我们聚焦奋战在钱塘每一个领域、每一条战线的“她”,听她们的故事,展巾帼风采。在这个美好的春天,一同致敬每一个闪闪发光的“她”。

  郎浙琳:做好一颗螺丝钉,春风之暖熠熠芳华

  ■记者  王基诺  通讯员  董超君  邱佳倩

  “沈德泉烈士的画像现在被放置在我们街道的沙地文化馆里。”

  2022年7月6日,《钱塘新区报》城事版推出了一篇题为《“71年了,大哥,我终于见到您了!”》的报道,获得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热心帮助市民沈大伯的义蓬派出所内勤民警郎浙琳也因此获得很多人的点赞。

  刚一见面,性格开朗的郎浙琳就开门见山地将为烈士画像一事的后续告诉了记者。她表示,去年在这件事情被媒体报道后,沈德泉烈士的侄女不仅多次发微信向她道谢,还专程来到义蓬派出所和区公安分局送了锦旗和感谢信,让她很受触动。

  郎浙琳是湖州德清人。2010年从浙江警察学院毕业后,她在德清县公安局工作了3年,2013年被调到义蓬派出所工作。

  “转眼十年间,不仅钱塘发展速度快,我的人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结婚生子、安居乐业,连警官证都攒了4本。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我与钱塘共成长。”回想过往的经历,郎浙琳笑着说。

  作为基层民警,郎浙琳日常的工作单调且烦琐,每天都要为派出所的同事做好后勤保障。不仅如此,温柔耐心的她,甚至还会在突发情况时临时客串“心理医生”,为处于巨大思想交锋的人进行情绪疏导。

  曾经劝导一名抑郁症患者的经历让郎浙琳印象极为深刻。那是一名年轻的单身母亲,因为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许是出于女性之间的信任,那天当警察来到她家后,她只让郎浙琳一个人进去。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郎浙琳一直紧紧拉着对方的手。当最后劝解成功时,那位母亲又给了郎浙琳一个拥抱。

  每当说起这些曾经温暖过她的事情时,郎浙琳仍感动不已。她表示,每当别人向自己微笑,或是给予肯定时,她就非常有成就感。这说明作为基层民警的自己,已经得到了辖区百姓的认可。

  除去工作,郎浙琳也是一个热爱美和热爱生活的人。她办公桌上的花瓶里常年插着娇艳的鲜花,平时只要有空,她就会外出进行户外活动,自由自在地拥抱大自然。在母亲的影响下,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也同样喜欢运动,乐于帮助别人,性格开朗且温暖。尤其是因为身处双警家庭,在父母言传身教下,小家伙甚至还早早立下了长大当一名警察的志向。说起女儿,郎浙琳的眼睛笑得弯弯的,眼神中满是自豪。

  “我会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做好一颗螺丝钉,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郎浙琳说。

  樊文爽:女性可以像花,有千万种开法

  ■记者  周正倩

  作为一个来自黑龙江的“新钱塘人”,扎根、奋斗在这片土地上是樊文爽自认为最明智的人生选择。2016年,她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告别浙江传媒学院,随后在下沙街道金沙天街创办了“石榴星”语言表达实践基地,开启了她的创业之路。

  说起选择语言艺术的缘由,樊文爽告诉记者,在她小时候,姥爷会每天晚上准时听评书,她也坐在旁边听得入神,评书的语流、节奏和内容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现在,她很想通过语言艺术培训,帮助更多孩子建立与人交流的自信,让他们懂得表达自我。

  创业初期,政策的支持、朋友的帮助让樊文爽充满信心,下沙的创业环境和氛围更让她坚定了留在这里的决心:“这里人才荟萃,像我一样创业的朋友们都能感受到下沙的创业活力。”她相信,会有更多的奋斗者,和她一样爱上这里。

  基地建立以后,樊文爽一直在用心教孩子们语言表达、演讲、主持,其中一名小女孩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朋友总是低着头,不爱说话,也没有朋友。”正苦恼没有办法让小女孩勇敢地表达时,樊文爽发现了一件令她十分欣慰的事——女孩的写作能力非常优秀。于是她一遍一遍鼓励、帮助女孩写作和朗读。在不断的尝试中,小女孩逐渐打开了心扉。

  “现在小女孩快长成大姑娘了,活泼了许多,还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当自己的事业与孩子的成长相连时,强烈的责任感始终激励着樊文爽,让她不敢有任何怠慢。在创业过程中,让她感到最幸福的就是那声“小樊老师”和孩子们对她纯粹的爱:“孩子能治愈一切,虽然他们不是我的孩子。”说起孩子们,樊文爽总是眼中带笑。

  “女性可以像花,有千万种开法。”樊文爽说,柔软是她的一面,坚韧也是她的一面。身为青年党员,她在讲微党课时,以自己在钱塘的亲身见闻,讲述着城市发展和历史蝶变;平日,她还通过朗诵、解说等方式,对孩子们开展爱国启蒙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这片城市在不断发展,我也在越来越好。”不知不觉来下沙已经十年,樊文爽的“黄金时代”和这片土地息息相关。说起对未来的期望,樊文爽说希望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成为一个内心富足的新时代女性,一个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夏旖璐:戎装缱绻,以作巾帼须眉

  ■记者  武佳奇  通讯员  石徐帅

  今年3月1日,随着乘坐的高铁列车在杭州东站停靠,夏旖璐两年的军旅生涯画上句号。她计划,继续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多多学习技能,在新的岗位上为社会贡献自己一定的力量。

  如今,已回到浙江理工大学校园的夏旖璐,身上依然存留着一些在军营里“收获”的伤疤。它们默默诉说着一段激情而难忘的军旅岁月,更凝结着铁骨铮铮的军人本色与绵绵不断的家国情怀。

  碧蓝的天空中飞机轰鸣,飞机下一对年轻的面庞绽放着青春风采:父母的一张老照片,引发了夏旖璐的无限遐想。照片中,父亲身着军装,神采奕奕。夏旖璐的父亲曾是大连某部队一名报务员,由于工作出色,屡获荣誉。每当父亲与战友们同忆往昔岁月,夏旖璐对部队生活的憧憬与想象便被悄悄唤起。

  饱含着满腔热血与家国情怀,2021年3月,经过层层选拔,夏旖璐在200余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军营。“在部队,每一个岗位、每一件小事都是在保家卫国。”听着师长的教诲,初着军装的夏旖璐瞬时感觉到双肩上沉甸甸的重量。此后的每天,她丝毫未有懈怠。

  工作之余,夏旖璐例行参加体能与军事训练。一开始,面对3千米跑步项目她也曾望而却步,但当真正完成时,拖着疲惫身躯的她眼中却满是激动;集训期间,夏旖璐更是带上复杂的装备,在草地中借着身躯和四肢的力量攀爬。面对无数坚硬的石子、漫漫的黄沙,她始终紧随指令。夏旖璐记得,每次训练结束,“身体像出了车祸一样”,满是“淤青和擦伤”,但第二天自己依然会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也正是带着这种不服输的劲头,她不断攻克一道道“难关”。拿出比自己“高”一头的扫帚打扫院落卫生、扛起一袋五六十斤重的大米……由于工作内容没有男女之分,不少体力活成为女兵们的挑战。渐渐地,夏旖璐发现,刚开始需要自己和同事两个才能勉强抬起大件物资,到后来独自一人扛起来便能走。虽然过程中身体会被划伤,双手也起了茧。

  但在她看来,这些伤口,是荣誉的象征;有些苦,是作为一名军人的必需。

  由于工作中表现优异,夏旖璐荣获部队嘉奖和“四有”优秀士兵称号。以朝阳为友,与军装为伴。700余个日日夜夜,她就这样把激情洒在军营、献给祖国,将迷彩青春淬炼成钢。

  脱下戎装,依然保持着军人本色,夏旖璐正以巾帼不让须眉的作风和干劲,在充满朝气的钱塘热土重新扬帆起航。

  殷一珍:仰望星空做寻梦人,脚踏实地做有心人

  ■记者  董笑瑜

  她扎根一线,先后从事抄检员、抄捡班长职务,肩负着10万多户居民的燃气抄表安检管理工作;她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先后获得“钱塘工匠”“浙江建设工匠”“浙江青年工匠”等荣誉……这位巾帼工匠,就是杭州钱江燃气有限公司技师殷一珍。

  十多年前,从浙江理工大学毕业的殷一珍选择进入杭州钱江燃气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抄检员。尽管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但殷一珍并不介意,而是用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扎实磨炼技能水平。

  做工作中的“有心人”,是殷一珍一贯以来的坚持。在一线轮岗的实践中,入行不久的她便发现,区域内管网信息纷繁复杂,多依赖有经验的老师傅靠着记忆开展工作。然而,这样不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也不利于紧急情况处置。为此,殷一珍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将老师傅们掌握的信息绘制成了区域管网用户地图,为提升公司抢修巡检工作奠定了基础。此外,她还琢磨出了一套“12345”工作法,将入户安检的全套规范流程编入其中,帮助一线员工们尽快熟悉、牢记工作要领,有效提升了抄表安全率,守护着钱塘人民的用气安全。

  “我们在青年时都爱做梦,但也要踏实地做好手头事、走好脚下路,努力总不会被辜负。”回首过去,殷一珍无不感慨。随着经验的累积和技术的进步,殷一珍从抄检员成长为抄检班长。如今的她,已是公司上下认可的专业师傅。2021年,“殷一珍燃气供应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市级评审认定。作为领衔人的她积极开展“导师带徒、传帮带”“技能学练比”等各项活动,为企业数百名员工进行专业化授课。多名徒弟获得了中、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在去年杭州市燃气集团第四届工匠传道日系列活动上,殷一珍还作为代表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特种设备学院燃气(能源产业)班的学生“师徒结对”,将杭燃集团“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什么是“工匠精神”?对于这个问题,殷一珍有着自己的答案:“干一行爱一行,踏实学习技艺,练好一技之长。”这位巾帼工匠的奋斗故事,恰恰是对其最生动的诠释与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