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钱塘 奉献亚运”系列报道之三 亚运馆 亚运色 钱塘有“料” 2023年03月08日  

  ■首席记者  吴宇翔  记者  何思源

  今年,我区将承办亚运会轮滑、滑板、击剑、手球赛事及亚残运会草地掷球项目。截至目前,钱塘区各大亚运比赛场馆均已完工,并在亚运会延期后向广大市民和校内师生惠民开放,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点赞”。进入亚运200天倒计时,各大场馆也将全面转入赛事筹备阶段,全力以赴迎接亚运健儿的到来。

  钱塘轮滑中心——“旋风陀螺”悦动钱江

  钱塘轮滑中心位于杭州东部湾总部基地,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耗资4.8亿元。建筑根据轮滑运动的特色,采用“轮滑飞旋”的理念,用大跨度钢结构屋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旋风陀螺”,建筑也融合了杭州西湖文化、丝绸文化和亚运文化,将多元文化景象相结合,既展现时尚潮流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走进馆内,赛道以蓝色为主色调,依据国际轮滑协会最新的200×7米标准速度轮滑赛道设计。赛道整体造型是椭圆形,为了提高竞赛选手的过弯速度,弧形处设置成了曲面,是国内首个建有双曲面轮滑赛道的比赛场馆。该赛道由多种世界轮滑联合会指定速度轮滑专用材料层层叠加浇筑,最上层铺以蓝色的涂层,与四周的1300个蓝色观众椅交相呼应。

  处于速度轮滑赛道之内的是50×25米的花样轮滑比赛场地,比赛时将设置多个障碍装置,选手将会在场上完成绕桩、过桩等动作。为保障选手安全,场地的用料接近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木质地板。场馆内还设有4个选手公共休息室,可提供选手补给和淋浴。

  “本场馆在正式落成后,已经圆满完成了杭州市青少年轮滑锦标赛、浙江省青少年轮滑锦标赛等多个大型比赛。”轮滑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全方位模拟亚运会比赛流程,检验赛事组织工作,亚运轮滑馆已“整装待发”。

  据了解,标准速度轮滑赛道上将会举行10000米积分赛、3000米接力赛、1000米计时赛三个项目,花样轮滑比赛场上将举行单人滑(长、短节目)、双人舞蹈自由滑两项比赛,自由式轮滑将举行双人花式绕桩和速度过桩两项比赛。共有14个国家的运动健儿在此处争夺12枚金牌。

  出轮滑馆往北走,则是本次亚运会滑板比赛场地。场地分为碗池和街式两个场地,分别占地1300平方米和1200平方米,共设置860余个座椅提供给观赛的观众和运动员休息。

  碗池场地内,有圆形的火山口、人字脊等道具,最深处约为3米,选手可以在此处自由展示动作,以评分的方式向金牌发起冲击。街式场地具有丰富的地形,抛台、杆子、阶梯等障碍物一应俱全,满足不同需求的选手使用,裁判将根据选手在不同地形的完成动作进行打分。盛会期间,在这片场地上将会有14个国家的选手尽情地展现自我,并诞生4块金牌。

  亚运击剑馆——大“飞碟”里论剑亚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下沙校区(以下简称“杭电”)“藏”着一座外形酷似飞碟的建筑。它不仅是一座“涅槃重生”的亚运场馆,也是一座充满“黑科技”的击剑场。随着杭州亚运会击剑比赛半决赛、决赛场地落址于此,击剑,这项古老而优雅的运动正与杭电这座以现代科技为名的大学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杭州亚运会击剑比赛馆曾经是学校的篮球馆,于2006年竣工。改造前,这里曾举办过CBA甲级联赛、浙江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中学男子篮球比赛等众多大型比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场馆老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屋面漏水等问题。

  2018年,杭电接到杭州亚组委的通知,这里将成为杭州亚运会的击剑比赛场地。“由于体育馆、预赛馆总体建筑完好,主体结构依然符合承接大型赛事的规格。秉持着‘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本次改造结构不动、外形不变、外墙不改,主要进行屋面翻新和内部改造。”据体育馆改建项目负责人介绍。场馆于2019年12月正式开始改造,并于2021年3月翻修改造完成,同年8月完成赛事功能验收。修缮一新的击剑馆,总建筑面积约为1.4万平方米,可容纳5000名观众。此外,体育馆旁的热身馆为新建项目,场馆具备新建热身赛道、运动员专用通道、运动员休息室等。

  走进场馆内部,科技感扑面而来。为满足亚运赛事的高标准高要求,杭电对场馆进行了从头到尾的“大翻新”。为满足赛事直播需求,校方为场馆量身定制六级照明系统。“一般来说,五级照明即可满足重大国际比赛的转播需求,六级照明则能实现对重大国际比赛的高清转播。”该负责人表示。在本次亚运会击剑比赛中,场馆就将采用最高标准的六级灯光照度。同时,为保持选手专注度和比赛效果,场馆在比赛过程中还会关闭观众席等区域灯光,只保留运动员比赛的剑道灯光。

  击剑比赛中,选手将在一个长14米,宽1.5-2米,高0.3-0.5米的剑道上竞赛,如果离开剑道则会被判犯规。依据赛事特点,整个场馆共布置五个剑道,正中间的是亚运会击剑比赛的决赛剑道,分散在四周的则是半决赛的剑道。不同的比赛,灯组将会按照不同模式照亮不同的剑道。“这个灯组共设置了6种灯光模式,在满足击剑赛事高清转播需求外,还能兼顾篮球赛事等多模式需求。”该负责人表示。

  不仅是灯光,击剑馆的扩声系统和消音系统也进行了大改造。整个扩声系统达到了赛事的最高标准,可以让场内5000名观众享受最好的听觉体验。场地四周的墙壁上都是细密的圆孔,类似电影院的消音墙壁,它可以把场地中央多余的声音吸收,让场地中间的运动员保持专注。

  场馆上方有数百个出风口,它们则与场地四周的回风口形成了整个场馆的空气循环和温度控制系统。“击剑运动员在比赛时会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所以让场馆保持在一个特定的温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会根据整个场馆的人数调节合适温度和风力,让选手在最适合的比赛环境中发挥出最好的水平。”该负责人说。

  据悉,在亚运会击剑比赛结束后,该场馆还将承接亚残运会击剑比赛。亚运会击剑比赛及亚残运会击剑比赛期间,将有12枚亚运金牌、18枚亚残运会金牌在这个场馆诞生。

  亚运手球馆——“太阳花”中挥洒汗水

  亚运手球馆坐落于浙江工商大学西北角,一大一小两座外形酷似太阳花的场馆紧紧相连,场馆外形设计还融入了运动和钱塘江波浪等元素,代表着积极向阳、热爱运动的理念。文体中心主馆为亚运手球比赛场馆,将承办亚运手球项目的男子和女子部分的淘汰赛和决赛。来自亚洲的优秀选手们将在此角逐两枚金牌。副馆为热身训练场馆,设有一个热身场地和球员休息室。场馆于2020年3月正式开工改造,2021年5月通过工程竣工验收,同年9月完成了复验并通过赛事功能专项验收。

  进入主场馆可以看见,中心位置设置了一块长40米、宽20米的手球比赛场地,球场两端线中央各放置一个球门,球门前各有一块扇形的球门区,球门区是只允许双方守门员进入的区域。场馆内新铺了更为专业的运动地板,铺有双层龙骨和弹性胶垫,具有良好的弹性减震作用和吸收冲击能力,在身体碰撞非常激烈的手球比赛里可以更好地保护球员安全。场馆四周设置普通座席4133个,贵宾座席48个。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观赛体验,学校将原有的座椅全部拆除,安装了尺寸更大的新座椅,每一张座椅底下都设有通风口,能够全天24小时持续不断地将室内污浊空气及时排出,同时引入室外新鲜空气。

  手球馆观众区共设有44台音响,环绕在观赛区周围,比赛区共布置4台远程全频扬声器,可覆盖整个比赛区。“整套设施能让观众清晰地听到球场上发出的声音,可以大大提高观众的体验感。”手球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场馆顶部设有数百块吸音板,目的是保证场内较好的聚音效果,确保赛事高质量运行。场馆采用全LED赛事照明系统,取代了原有的金卤灯,不仅可以满足国际赛事及高清转播的需求,也更节能环保。这套系统具有多种照明模式,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实现远程控制。“我们可以一键实现灯光的开关和亮度调解,也可以一键切换日常模式、应急模式、比赛模式。”场馆相关负责人说。

  主馆内南北两端各安装了一块全彩显示屏,每块显示屏都有40平方米,可实现赛事信息的发布及现场画面转播,观众可以在任意角度清晰地观看比赛回放和判罚细节。场馆外设置了一块巨大的双面屏,南侧屏面积为205平方米,北侧屏近120平方米,大大拓宽了亚运会期间的观赛空间。

  除此以外,场馆还更新设置了多种功能用房及赛事配套用房,包括竞赛工作室、兴奋剂检测站、电视转播间、运动员休息室、公共卫生间、器材储存间、贵宾休息室、赛时办公用房等。场馆设置母婴室、多处无障碍设施,室外设置有1台无障碍观众电梯,公共卫生间内增设无障碍厕位,新增1个无障碍卫生间,观众席改造无障碍座席7个、陪护座席6个。除媒体区外,这些多功能用房赛后将作为浙江工商大学的体育运动设施保留,主馆和副馆外的配灯也将保留,可解决近3万名师生夜间活动的照明问题。

  草地掷球场——暖心智能畅享残运

  位于杭州文汇学校的草地掷球场是杭州亚残运会独立竞赛场馆之一,也是亚残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学操场改建而成的竞赛场馆。杭州亚残运会期间,草地掷球项目共设男单、女单、混合3个小项,将有24枚金牌在这里产生。

  为更好迎接杭州亚残运会,从2021年开始,杭州文汇学校对竞赛场地、观众区域设施、赛事功能用房等七个单元进行了提升改造。改造后的竞赛场地由两块标准的40×40米室外球场组成,含12条赛道;观众席设有固定座位1036个,活动座位608个,无障碍座位16个。场馆配备了符合亚运标准的超高清室外显示屏,四周配有四块提示屏,采用三级标准音控设备,同时配备了夜间照明系统。

  杭州文汇学校草地掷球场结合杭州文汇学校“和美”文化,建设了标准规范的无障碍环境。场馆设有无障碍轮椅坡道17处、无障碍卫生间3个、无障碍厕位8个、无障碍电梯1部、无障碍车位6个,真正做到了“有爱无碍”、畅行无阻。

  不仅如此,相较平时所见的无障碍设施,文汇学校的每一处设施都体现了暖心细节。无障碍轮椅坡道设置了双层扶手、安全挡坎、地面防滑等设施,场馆内所有坡道坡度均不大于1:12,也就是说每提升1厘米的高度就配备了至少长12厘米的坡道。这样虽然会占用更多空间,但轮椅使用者上下坡道时更省力、安全。坡道的扶手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扶手便于轮椅使用者抓扶,上层扶手便于视觉障碍者、年长者等人士使用。扶手上还设置了盲文,非常暖心地提示“上行”“下行”“前方到达区域”等信息。

  此外,场馆还有智能AI手语翻译服务、文字提示服务、语音提示服务、视觉辅助服务等很多“隐藏”的无障碍服务。

  比如无障碍卫生间,就具有非常人性化的互动语音助盲功能。视障人士进入卫生间后,通过语音询问卫生间内洁具所在位置时,相应设施便会自动“开口”回答——用声光引导视障人士到达相应位置。若有人出现意外,智能卫生间“听到”呼救声后将自动报警。

  而观众服务手册的信息无障碍服务也十分贴心——手册使用了大号字体,每一页的信息都配有盲文,方便视障人士触摸阅读;在手册上印有无障碍语音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听取全部信息内容;手册中的地图专门使用了“阳刻+盲文”的方式,方便视障人士触摸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前来场馆的人士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方便地获取和使用信息,场馆还特意设计制作了一款智能服务信息无障碍服务平台小程序,通过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使用无障碍地图、同声传译、助视器、无障碍剪影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