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月光》 作者:湛蓝 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1
□周维强
多年的阅读习惯,让我养成了对一个作家作品的宏观把握和细微分析。我读散文,从第一篇开始,就想知道作家的书写是否怀有一颗诚心,不虚伪,不做作,文字通心,欺瞒不得。尤其是散文,我对真情实感的散文抱有敬意,哪怕只是三五百字的真情流露,抑或万字以上的真情叙述,一边读,一边为这些闪着真情之光的文字击掌叫好。张爱玲说,散文像读者的邻居。既然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的奥义,自然要在生活中体现。一切的日常,一切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家长里短中,和邻居倾诉,向邻居讲述。心与心的沟通,没有比向邻居坦诚更有意义的事。好邻居就是一生的至福。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对散文的定义与阐述,我觉得最有借鉴意义:“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我与湛蓝是微信好友。信息时代,人们的交流在一部手机里完成了相识、相知,甚至交心的过程。湛蓝的散文,我在“香落尘外”的公众号上经常读到。散文集《我的月光》里的散文,有的之前就已经读过,所以并不陌生。此番结集出版,让我更加立体地认识到作家的创作,全面打量起湛蓝的散文作品。一篇一篇读下来,能看出湛蓝是在用真诚的姿态讲述她的生活,用真情的文字诉说她的情怀。文笔细腻,细节刻画有力而温情,尤其是写出了那些生活中我们不易觉察的微妙瞬间。从写作技巧上看,湛蓝的散文写作,找准了生活中的一些诗意细节,然后提炼、加工,让其生活的画面成为美文;从写作的情感出发,湛蓝想简简单单地叙说真情、真实、真挚的内心世界。我读《我的月光》,似在跟着她的脚步缓缓向前,然后在老屋前驻足,在一束花、一叶草前停留,她慢慢讲解这生活的哲理,告诉我们要心怀悲悯,感恩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些朴素的生活道理,如果只是干巴巴讲解,难免让人厌烦。但是通过一篇散文的叙说,在文字中渗透出来,就意趣尽在,情义毕现。
比如,开篇的《夏日黄昏》,以镜头位移的形式,选取了夏日的某一个傍晚,黄昏的人、景、物悉数登场,有回忆,有细节,然后衍生至陆游、马致远的诗词,让文本有文思加持,及至结尾处升华为一种怀念和怀想。其后的《端午,依着记忆的烟雨》《缺少腊味的冬天》等,都有这样的情感线在蔓延。由于湛蓝书写的生活细节我都经历过,所以读起来颇有情感上的共鸣。我把这些文章发给一些90后甚至00后的读者,他们也直言,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作者描述的细节逼真而传神,仿佛就在眼前,是身边发生的事。由此可见,只要作家真情濡染,笔力遒劲,读者感受到的,就是美的存在。湛蓝生活在成都,她竭尽所能地保留着关于川中甚至巴蜀地区农家生活以及市井生活的特色和细节,有意无意地书写,呈现生活的一个侧面。由此,似乎打开了一扇窗子,在湛蓝的散文里,我们看见了冒着人间烟火气的蜀地。
跟着湛蓝的诗意之笔,穿梭于乡间,回到了那个人情味浓的年代,或在儿时的记忆里感受美好,体会着心灵共通时的明澈。从湛蓝落笔的这些文字,看得出她是在记录自己的一份心情。物质化、城市化的推进,让我们这个时代变得喧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无力。物质上的丰富掩盖不了精神上的苍白,继而,作家们想从记忆里寻找有营养的精神元素,以此反哺现实生活带来的空缺。并不一定要回到那个年代,但是,这些有画面感的细节,确实能够让我们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安静下来。阅读,是一个静心的过程,是一个让灵魂安宁的过程。
中国古典的文化传统讲究文如其人,透过《我的月光》中的文字,透过《人间二月》《人间三月》《轩轩》《雪夜》的文字,可以看出作家湛蓝澄澈的心地,真性情的品格。《我的月光》我已读了好几遍,每一次读,都如沐春风。湛蓝的散文,真诚的心与真情的思考相映衬,无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