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郝爽 通讯员 周晓昕
“家门口”有14所高校,如何发挥这一特有优势,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助力?钱塘科学城管理办公室自成立以来,以“不管是省属高校还是市属高校都是钱塘高校,服务钱塘高校就是服务钱塘发展”的理念,以科学城党工委为支点,谋划构建青春区校党建联盟,学党史,促实干,联合区内高校所属各级党组织,搭建互联融合平台,深化区校企合作,打造“青春校融”服务品牌,为钱塘区高质量发展服务。
要发挥高校的“智力”作用,畅通区校合作是关键。科学城突出顶层设计,建立14个“1+1+1”(即“1位区领导+1个部门+1个街道或平台”)组团式联系高校服务小组,以开展一次走访、联系一个合作项目、解决一件高校难事、促成一项校地对接、结对一个困难学生等“五个一”为主要内容,高位推动区校联系。并从区校共建、校企共兴、氛围共创等3个方面出发,制定出台符合我区实际的区校合作和校友经济10条专项政策,弥补现有政策空白。在走访中,注重意见诉求的收集梳理,最终确定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政策享受、高校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人行通道建设、高校教师子女入学等3大难点问题作为服务高校的突破口,激发高校合作动力。
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科学城将区校企单一线下对接,向线上线下实时对接转变,建设高校一站式服务与合作线上数字化平台(移动端“钱塘校融”),该平台自上线以来,高校已开通账户52个,高校、企业上线资源共享710项,企业发布各类需求100余项,高校发布实训实践、成果转化、平台合作需求22项,为区校企合作共赢增添想象力。
在推动校企精准合作中,科学城建立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钱塘中心,聚焦产学研协同创新,走访企业并征集企业技术需求,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96个,针对性安排40名高校博士(教师)进驻区内40家企业开展点对点技术服务。
事实上,14所高校办学特色鲜明,各具优势,钱塘科学城根据各高校特点,推进“一校一品”项目:联合浙江传媒大学举办大学生电影周,联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办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暨“区校携手·创进未来”钱塘行活动,推进中国计量大学科技园扩园项目……随着与不同高校的合作顺利开展,区校合作的前景更加开阔。
“校友经济是钱塘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统计,全区共有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企业1000余家,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不乏上市公司。”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校友资源,科学城加快发展校友经济。浙江传媒学院校友产业园自开园以来,已入驻企业100家,其中,轻食主义获得元气森林投资5000万元,预计今年营收可达6亿元;中国计量大学校友产业园入驻企业20家;目前浙江工业大学校友产业园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针对高校管理者、二级学院教师、大学生等不同群体的特点,钱塘科学城举办“活力钱塘·青春校融”系列活动,走近钱塘区的街道、平台、企业,促进他们对钱塘的理解,增强高校“我们都是钱塘人”共识,提升凝聚力。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以‘青春校融’服务为载体,以学促干,分类分层拓展区校合作深度,探索破解研学产转化痛点,以期达到共赢共举,从而推动‘钱塘制造’迈向‘钱塘创造’‘钱塘智造’。”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