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蔡依卢 通讯员 张凯
本报讯 换上艳丽的民族服装,大学生秒变民族服装“代言人”;竹竿轻轻敲击,跟着口号跳起黎族的竹竿舞;民族美食摆在摊前,吆喝每个路过的同学来尝尝……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第十一届民族文化节开幕,多个民族和非遗“文化摊位”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采,让师生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之美。
“维吾尔族的服饰特色鲜明、纹样丰富,能在民族文化节现场展示出来,我倍感自豪!”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专业的喀迪尔古丽是维吾尔族学生,她在民族服饰展演环节一登场就惊艳全场。
而另一边,非遗文化与民族文化激情碰撞,更是“吸睛”。“这里转角按压,另一条竹片叠过来,一直编织下去再收口。”“立体竹编”摊位上,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立体字传承人祝和春正在给学生示范竹编编织。“非遗技艺能够走入大学,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喜欢、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梦想。”祝和春拿着编织竹篓激动地说。
在现场,载歌载舞的不止有少数民族学生。土库曼斯坦籍研究生美珍和同学们一起在广场上跳起民族舞,“我们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有很多文化共鸣,我们同样也是‘石榴籽’,‘一带一路’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不久之后美珍将要毕业,但她已经决定未来留在中国工作和生活,“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句话在美珍身上有着别样的展现。
学校“小阵地”、民族“大舞台”。据了解,浙江理工大学有来自畲族、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共1200余名。在校园中,各民族师生空间互融、文化互融、情感互融。本届民族文化节上,浙江理工大学成立了第五期卓越民族班并设立“民族之光”专项基金,通过小班化、项目化、互动式途径,打造高起点、多元化、分层次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
“民族文化节要以学科专业为切入点、以实践创新为探索点、以校园活动为着力点,利用‘线上+线下’‘有声+有形’的方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使师生浸润在民族团结情怀的精神沃土中。”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缪鲁加表示。
浙江理工大学自2005年起举办民族文化节,至今已是第十一届。其间,学校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民族学生,如获得浙江省2019年“基层就业大学生典型人物”“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荣誉称号、“心系西藏·大爱浙江”大型爱心公益活动创始人,浙江理工大学2017届毕业生朱玲淑;还有刚服务完杭州亚(残)运会“小青荷”、畲族学生蓝丽莹等等,一位位学子用优秀的表现,让民族精神在这所校园、这个社会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