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鸡腿饭,两双援手,三年异地牵挂 一场在钱塘的暖心重逢 2025年09月05日  诸苏萱

  张健工作照(左二)

  彭丹生活照

  记者  诸苏萱

  8月28日,杭州钱塘。

  两面锦旗,三个人,跨越三年的牵挂与感恩,在这一刻化作紧握的双手与盈眶的热泪。“是你们救了我的命,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来自黑龙江的李桂君眼含热泪,声音几度哽咽,他终于见到了牵挂已久的两位恩人——彭丹与张健。

  时光倒回三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彼时49岁的李桂君还深陷于人生的至暗时刻。

  寒冬

  一份鸡腿饭点燃希望

  2021年底,孤身在杭打工近十年的李桂君遭遇老板跑路,近两万元的工资被拖欠。临近年关,他无处可去,身上的钱渐渐用完后只能露宿街头:“一天只吃一顿饭,晚上睡便利店门口,白天去肯德基取暖。”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身体也在此时逐渐出现异常——手脚失去知觉、脚肿胀无法穿鞋,有时连筷子都拿不住。“能活就活,活不了就算。”那时的他,已近乎放弃。

  转机发生在浙江省中医院附近的一家肯德基店内。那天,饥肠辘辘地蜷缩在角落的他,注意到一位正在窗边对着电脑打字办公的姑娘,鼓起勇气上前求助:“姑娘,可以帮我买份饭吗?”

  这个姑娘就是彭丹,当年在下沙工作。回头看到眼前这个佝偻着身子的大哥后,她不仅立刻买来鸡腿饭,还细心地多加了一个鸡腿。看到李桂君浮肿的双脚和无法抬起的双手,她实在放心不下,又掏出800元现金,留下电话,并再三叮嘱:“省中医院就在附近,明天一定要去看病!”

  诊断结果令人心惊: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已危及生命。“医生说,再不治,可能只剩一个月。”李桂君回忆道。彭丹得知后坚决要求他赶紧听医生的话治疗:“你才50岁,必须治!”

  “其实没啥,只是有人就在我面前求助,我没办法袖手旁观。”彭丹自己都没想到,自己这一次援手竟牵挂了近三年。当时的她不仅为李桂君安排临时住所并支付了房费,还在年后他突发脑出血危急之时,千方百计联系政府救助系统——就这样,钱塘区流浪乞讨救助小分队负责人张健也走进了这个故事。

  援手

  一场跨越时空的爱心接力

  从事救助工作九年的张健在接到信息后迅速协调了公安、医院等部门,当天就将李桂君送进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并郑重承诺:“所有费用,我们承担。”

  “他胖胖的,看着很踏实,办事特别干脆利落。”李桂君至今记忆犹新。彭丹也说:“张健性格很强硬,但可能也是这份强硬,让他能很好地周旋在各方之间,把一件件难以搞定的救助事情办成。”尽管多年参与“宝贝回家”等公益行动、救助了上万人,对张健来说,这次救助仍是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李桂君住院期间,彭丹持续转账资助着他,“她怕忘了,有时一下转1000元,说‘先用着’”。

  躺在病床上,看到素昧平生但依然为了自己奔忙的彭丹、张健,李桂君内心深受触动,重燃了走下去的希望。因此等病情稍稳定后,倔强的李桂君就执意出院:“我们萍水相逢,非亲非故的,不能让你们一直承担那么多。谢谢你们,但我要赚钱了,不能继续躺着了。”

  转眼三年过去,新生活,新朝气,李桂君仿佛脱胎换骨了。三年来,他辗转多地打拼又重回杭州,继续干烧烤老本行。他在下沙租了一间小房间,30元一天,图个便宜。“医生让我吃少油少盐的水煮菜。”因此他买了一个小电磁炉,煮水煮菜吃,严格控制饮食。从生病前的一天一大瓶可乐到如今只吃水煮菜,一米七五的他体重从140斤减至110斤:“其实我以前口味蛮重的,但是现在渐渐调整过来了。我一定要好好活!”

  更重要的是,李桂君也在这场爱心接力中学会了帮助别人:“有时候我也会给没饭吃的人买饭,买的比自己吃的都贵。”彭丹也发现,曾经脾气暴躁的他,变得温和而豁达。

  其实他们一直保持联系。张健投入新的公益救助活动,彭丹调至萧山工作,但两人依然心系李桂君的健康和生计。

  “我这些年也到处跑,三个人天南海北的,也没法当面致谢。”李桂君回到杭州后,几次携锦旗前往钱塘区民政文旅体局,却也未能如愿向两人表达谢意。直到这次在区民政文旅体局的多方协调下,大家相约重逢,三双手终于紧紧握在了一起。

  重逢

  致谢与展望皆温暖如初

  重逢现场,李桂君郑重地送上两面锦旗,给彭丹的那面写着“人美心善情暖人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给张健的则赞其“流浪救助伸援手,大爱无疆暖人心”。

  性格内敛的彭丹接过锦旗,脸上泛起羞涩的红晕。“看到他的改变,我心里真的很高兴。”身边少有人知道彭丹帮助了这么一位来自东北的大哥,“刚开始和朋友们提起,他们都很担心,怕我被人骗。但这个人就在我面前,他需要帮助,我怎么能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重逢的现场,她反复叮嘱李大哥保重身体,还笑着说两人早已是朋友,别总把“救命之恩”挂在嘴边,希望他能放下过往,好好往前看。李桂君执意要塞给彭丹6000元谢礼。盛情难却下她暂时收下,却悄悄存起:“他身体不好,这些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得上,我先替他保管着。”

  彭丹依旧低调羞涩,反复说“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张健则爽朗一笑,称这是工作中“温暖的插曲”。

  张健所在的区流浪救助小分队成立九年,他算是“元老级”成员。这些年来,无论刮风下雨、高温酷暑还是暴雪严寒,每天,他都准时在清晨8点踏上路程,公园、桥洞、烂尾楼……这些常人鲜会留意的偏僻角落,都是他们的重点关注区域。于他,救助是工作,更是值得拼尽全力的使命。也正是张健和队员们的努力,让钱塘的善意弥漫在各个角落。

  彭丹则将这份善意融入家庭教育。她把锦旗带回家,笑着说,这下总算能在孩子面前“吹吹牛”了:“就想给孩子做个正向榜样,希望她能看到我的认真。”家人们也是这会儿才知道了她的故事,没人觉得她“多管闲事”,反而都为她骄傲,女儿更是跃跃欲试,盼着哪天能和妈妈一起帮到别人。

  冥冥之中,她与钱塘的缘分也早已深种——父亲曾在这里的高校执教,如今一家子在钱塘安家落户,女儿也在这里读书。“下沙有青春的劲儿,我喜欢这种活力,推着我一直学下去、一直往前走。”她说。

  而李桂君,虽然也曾离开,但最终仍选择回到这座给予过他温暖的地方。

  灯光常亮,人间烟火不息。在这座永远年轻的城市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角——李桂君是,彭丹是,张健也是。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微小却坚定的善意的选择。痛苦、彷徨、温暖、希望……所有这些情绪彼此交织,正是平凡人最真实的英雄主义。

  而钱塘,始终以包容的姿态,拥抱每一个曾跌入困顿的人,让他们重整旗鼓,更坚定地走向下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