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方维
通讯员 陈依丹 王婧 徐婧
38℃的高温炙烤着吉利汽车钱塘基地测试场。汗珠顺着杨爱喜教授的脖颈滚落,衬衫后背早已湿透一大片。但他浑然不觉,全神贯注地盯着眼前智能汽车的测试屏幕,与工程师们激烈讨论着每一个数据波动。
这位杭州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杭职大”)的智能网联汽车专家,今年多了一个让他备感责任的新身份——吉利汽车的“科技副总”。
与此同时,数公里外的杭州联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川生物”)办公室,创始人郎秋蕾博士正仔细梳理着教案和实验数据。办公桌一角,企业最新的基因检测报告与高校教材堆放在一起。下个月,她将以“产业教授”的身份,站上杭职大的讲台,为学生们解读基因检测的产业前沿技术。
一个是带着科研智慧“沉”入车间的教授,一个是携产业经验“登”上讲台的企业家。在杭州钱塘(新)区,一场关于“身份”与“价值”的“双向奔赴”正火热上演,悄然打破了实验室与生产线、讲台与车间的“隐形围墙”。
A
企业里来了“科技副总”
谈及杨爱喜与吉利汽车的渊源,还要从杭职大与吉利汽车的合作开始说起。
2022年,他受聘成为杭职大吉利汽车学院教授,此后便频繁深入吉利汽车基地参与技术交流。2023年,在吉利汽车的支持下,杨爱喜牵头立项浙江省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现已培养出200余名拔尖高技能人才。“除了我的工作室内关键技能型成员来自吉利汽车,我们平时还会开展企业同堂授课,在汽车核心专业课上,企业技术人员把相关经验分享给学生们。”他说。
今年,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大家一拍即合,杨教授成了企业的“科技副总”,校企合作也迈向了新阶段。
“虽然最近不用去学校上课,但一直紧密跟进着企业的项目。”暑期来临,杨爱喜依旧忙碌,全身心投入企业关键技术攻关。作为长期从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究的国家级人才、杭职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专业群带头人,他如今依托“科技副总”这一新身份,将与吉利汽车围绕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及汽车安全关键技术瓶颈、构建核心人才梯队、开展智能制造工艺革新与自主创新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战略引领。
“虽然‘科技副总’只有我一个人,但我的背后,站着整个博士团队。”走出车间,杨爱喜抹了把汗,笑着说。当天与他一同参与线下测试的,就有团队成员李兰友博士。这支由15名博士组成的科研团队,正在全力协助吉利汽车攻克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
在钱塘产教融合的大潮中,一场别开生面的“角色互换”正在上演:今年,钱塘累计收到企业需求63项,“科技副总”申报入选全市第一。除了吉利汽车,中数智科(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德帕姆(杭州)泵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华瑞航空制造有限公司、杭州联川基因诊断技术有限公司4家钱塘区内企业都迎来了来自钱塘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省派“科技副总”。
B
当“科技副总”遇上“产业教授”
在杨爱喜带着科研成果从杭职大的讲台走进吉利汽车车间,担任“科技副总”的同时,联川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郎秋蕾博士,携产业经验以“产业教授”的新身份,走进杭职大的教室,带来《基因检测技术》课程。
“企业的实践经验就是最好的教学素材。”郎秋蕾深耕生物医药领域20余年。近些年,她创建了博士企业实践流动站,促成了杭职大刘星月博士等高校老师的“全职博士入企”。
在其推动下,刘星月得以深度参与公司蛋白组学质谱平台等核心项目的研发工作,既提升了科研能力,又精准对接了产业需求。此外,联川生物作为杭职大重要实习基地,多年来已接收20多名实习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培育出了一批批“毕业即上岗”的专业人才。
“马上就要开学了,这门新课可得准备充分。”郎秋蕾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教案和实验数据,她正在为即将开讲的《基因检测技术》课程做最后准备。为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产业实践,她带领团队将企业最新的基因检测技术进行“脱敏”处理,将其融入教学资源,开发了这一实用课程。开学后,这些来自产业一线的鲜活案例,将成为学生们宝贵的学习资源。
在钱塘,像郎秋蕾这样的“产业教授”,还有隋晓锋、吴振华、单力、盛华栋、于晓5人。这些兼具产业洞见与实践经验的专家,正将最前沿的行业知识带入杭职大、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等钱塘区内高校课堂。
而这场富有深意的“双向奔赴”,正是钱塘产教人融合的生动写照。
C
产学研的“双向奔赴”
一边是企业求贤若渴,一边是高校科研成果“待字闺中”,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如何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中,抓好人才这一“关键变量”?
面对新时代新需求,当前,作为产业大区的钱塘,依托全省最大高教园区优势,探索人才流动制度等相应改革措施,双聘、兼职人员科研成果可在高校、平台、企业互认,合理分配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等。
全力推进“科技副总”和“产业教授”选聘工作则是钱塘推动教科人一体改革的关键一步。项目启动以来,钱塘精准梳理校企人才需求,积极与区内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搭建高效的人才对接平台,畅通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动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资源精准对接,实现学术界、企业界人才互通。
今年,区内高校累计选派49名“科技副总”至企业,其中4名服务于钱塘企业;同时区内高校引进了29名“产业教授”,包括6名来自钱塘企业的行业精英。这些人才均具备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专业覆盖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领域。
让实验室的智慧火花照亮生产线,也让产业一线的需求反哺科研教学。这种高校与企业间人才的“柔性流动”和“双向赋能”已逐渐成为区域创新生态的鲜明特色,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构筑起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创新引擎。
“科技副总”与“产业教授”的这场“双向奔赴”并非偶然,正是钱塘厚植产学研协同创新沃土结出的硕果。在这里,人才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互相成就——
眼下,钱塘正全力推进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持续迭代“博士入企”模式、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这一立足区域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既打造了独具钱塘特色的创新高地,也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生动实践。
另一边,钱塘以丰沛的“阳光雨露”滋养创新生态,为产才融合注入强劲底气。一系列可感可及的政策红利、金融补助精准滴灌,为创新主体“止血”纾困、“解渴”赋能、“提劲”升级。当“智力引擎”与“创新沃土”深度交融,创造活力得以充分迸发。
一池活水引春来。这场“双向奔赴”未完待续、奔涌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