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江商亭。记者 朱晟 摄
本报讯(记者 陈晓 通讯员 盛霞 徐健健)下午5点,万纬杭州大江东临江物流园大门应声开启,工人们鱼贯而出,园区西侧,临江商亭迎来一天中最沸腾的时刻。
7个橙色摊位有序排开,快餐摊上锅中食材嗞嗞作响,卤味摊飘出诱人香气,现场设有12套桌椅,工人们吃完饭,店家收拾桌面迎接下一批客人,地面干净整洁,仿佛一条“迷你商业街”。
谁能想到,几个月前,这里曾是流动摊贩聚集点。今年7月底,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协同临江街道打造钱塘区“移动惠民车”引摊入市“2.0”版本,开辟出150平方米荒地,打造临江商亭。升级后,餐车进阶为商亭,一批摊贩在固定场所“安家”,进行规范化、有序化经营,既能留住城市“烟火气”,也能守护“环境美”。
小刘和丈夫经营的快餐小摊,每份14元左右,家常炒菜两荤两素,高性价比受到食客们的欢迎,“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2000元,回头客很多。”他俩都是00后,从河南老家来到钱塘创业,小刘熟练地发餐、打包,还会调侃,“他是厨师长,我是营业员,夫妻搭配,干活不累。”
丈夫小陈活泼开朗,给自己的小摊取名叫“彭于晏自选快餐”,“取个好玩的名字,这样食客经过时会多看一眼,还有些熟客管我叫‘钱塘彭于晏’呢!”他笑着说。
程阿姨经营的重庆小面摊位,是这里的“销冠”,肥肠面、牛肉面和臊子面是高人气单品。“每天摆到凌晨3点,营业额最高时每天有3000元左右,已经相当知足了。”她熟练地捞起面条,浇上酱汁、放上黄瓜。
对比之前的移动摊位,固定店面提升了程阿姨的幸福感,“比路边摊温暖很多,用水用电方便了,我们装上了空调,不用再忍受风吹日晒。”
不足8平方米的店面,是外乡人在钱塘谋生立命的支点,也是产业工人们的“野生食堂”。
货车司机代先生面前,摆着炒菜和凉菜。他说:“我们常年在外奔波,吃饭时间不固定,填饱肚子就行,临江商亭让我们吃饭多了个选择,随时来都能吃上。”
在物流园上班的小王,是程阿姨重庆小面摊的“粉丝”,“河南人爱吃面,她家味道也挺好。”他点了一份凉面,便找了个座位坐下,等待美食。
工业园里能“长”出规范经营的夜市,有赖于城市管理者“疏导结合”的治理智慧。纬八路和经七路片区,聚集了4个物流园、2000多名工人。随着“夜经济”兴起,这里成了流动摊贩聚集点,烟火气在此升腾,但也带来了占道经营、卫生混乱等问题,挑战着城市管理秩序。
“我们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引导摊贩在固定场所规范经营,办理各类证件,设立专人开展日常巡查,维护摊位环境卫生,确保燃气和用电安全。”杭州临江街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刚介绍。
据了解,截至7月底,全区设有16处“移动惠民车”点位,170辆餐车出摊,其中,临江街道已有2处商亭、15个摊位营业,商亭营收平稳。接下来,街道还将增加2个新的商亭点位、招募15位摊主,让摊贩们“有地可摆”、工人们“有处可吃”,点亮“夜经济”的同时,也能守护“城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