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之下,他们是闪亮的星 2025年07月01日  蔡依卢 李晨晨 诸苏萱 方维

  晁立

  

  徐建荣

  

  陈才芽

  浙江九阳公益基金会党支部

  记者 蔡依卢 李晨晨 诸苏萱 见习记者 方维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围垦热土上,到处都有基层党组织的旗帜飘扬,到处都活跃着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身影。今天,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优秀共产党员们。正是他们,用行动让党徽在筑梦征程中闪耀光芒,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钱塘区九九五八应急救援中心队员、河庄街道同一村流动党员党支部党员

  晁立

  多重身份诠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提到晁立,认识他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标签:公司负责人、穿梭在铁路杭州站的“义警”或是风浪里冲锋在前的民间救援队员……但在他自己心中,“党员”的身份最为珍重。

  作为杭州致玮绝缘制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晁老板”本可以在车间里专注经营,但党员的责任感让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他是钱塘区九九五八应急救援中心的骨干队员。2023年夏天,河北涿州遭遇特大暴雨洪灾,晁立闻讯随队千里驰援。

  洪流汹涌,险象环生。在转移受困群众的生死时速中,他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没有退缩,只有冲锋。晁立与队友们并肩作战,最终成功转移200余名群众,并运送了30余吨急需物资。湍急的洪水,见证了一名普通党员在灾难面前的无畏与担当。

  节假日,是家人团聚、休闲放松的时刻,却也是晁立最忙碌的“工作日”之一。他主动放弃休息,志愿加入杭州铁路公安处杭州站派出所义警大队。每逢出行高峰,杭州站的站台上、拥挤的车厢里,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疏导客流、解答问询、协助处理突发情况。

  这份默默无闻的坚守,为他赢得了“2024年度杭州铁路公安处杭州站派出所义警大队优秀队员”的荣誉。他用脚步丈量平安,用汗水换取旅客的顺畅出行。

  在晁立看来,党员的身份不是标签,而是行动的号角。“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挺身而出,把‘大家’放在‘个人’前面。”晁立表示。他以多重身份践行着入党誓言,在服务社会、守护平安的广阔天地里,真正树立起了一面流动的、充满力量的旗帜。

  白杨街道伊萨卡社区金秋驿站临时党支部书记

  徐建荣

  做初心如磐的社区“毛细血管”

  在白杨街道伊萨卡社区的林荫道上,总能看到一位步履稳健的银发老人:他或是在小区广场手持反诈单页耐心讲解,或是俯身施工现场仔细查验管道修缮,或是在金秋驿站里与老伙伴们热切商议活动……拥有40年党龄的徐建荣,用无声的行动,一笔一画书写着共产党员的永恒初心。

  父亲参与千岛湖建设的背影,曾照亮少年时期徐建荣的人生方向。作为中国水电事业的第二代建设者,他毅然追随父辈足迹,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把青春献给了藏区。那些与钢筋水泥为伴、风雪为邻的日夜,锻造出他“缺氧不缺精神”的铮铮铁骨,更将“为国家建设奉献”的信念,深深熔铸进血脉。

  忆及水电峥嵘岁月,老人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在祖国发展的壮阔版图上,他或许只是千万建设者中平凡的一粟,却用滚烫青春浇筑了巍峨大坝的基石,也将“吃苦耐劳、担当奉献”的品格,铭刻为生命的永恒底色。

  退休后的徐建荣在小区业委会换届选举中主动请缨:“我是党员,哪里需要就该去哪里。”从此,伊萨卡社区的治理脉络里,多了一根不知疲倦的“毛细血管”。作为业委会副主任,他勇挑重担,分管小区工程建设工作。面对牵动千家万户的电梯更换工程,他恪守“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以全程透明和耐心沟通化解疑虑,终使新梯平稳运行。东门广场婴幼儿推车通道的修缮、困扰居民多年的下水道整治……这些琐碎却紧要的“关键小事”背后,无不印刻着他躬身奔走、倾力协调的足迹。此外,他还肩负金秋驿站临时党支部书记的职责,积极联动相关责任部门引入银发资源,为老党员、老同志搭建发光发热的平台,使驿站成为传递邻里温情的温馨港湾。

  “当年入党时,宣誓词里的‘为人民服务’5个字,我想践行一辈子。”徐建荣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不同的岗位上坚守着同样的信仰。“当代青年知识新锐、思维敏捷,这是时代馈赠的优势。但党的优良传统如同火炬,务必代代相传,在坚守中与时俱进。”他对年轻一代党员同样充满期许。

  从参与建设国家的水电工程,到操心社区里的点滴小事,徐建荣的身影始终如一,以辛勤的实干默默加固着社会运转的齿轮,让那枚鲜红的党徽,在基层的“毛细血管”中持续折射出恒久而温暖的光芒。

  卓尚服饰(杭州)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助理

  陈才芽

  让党建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我想留在杭州,就在下沙。”2004年,还在浙江理工大学读书的陈才芽站在高教西公园(杭州消防主题公园)对同学说。令她没想到的是,这句话如同命运的种子,播种下未来。如今,这位女大学生已经成为卓尚服饰(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尚服饰”)党委书记、董事长助理,并当选杭州市党代表。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这是陈才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来,在她的推动下,卓尚服饰的党建工作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组织生活搬上办公软件实现全程在线依托数据平台精准高效管理党员,她所提倡的VR“线上党建展厅”也让党课学习焕发全新活力。

  在同事眼中,陈才芽工作起来总是“充满干劲”,是个不折不扣的“多边形战士”。2019年,恰逢企业数字化转型,她以党员身份主动请缨担任生产管理数字化项目副组长。面对服装版型数字化、工价系统重构等“硬骨头”,她带领团队日夜攻关。“每个技术参数、每次进度协调,都必须精益求精。”三年磨一剑,她带领团队成功打通传统生产与ERP系统的数字壁垒,项目第一期入选杭州市数字化攻关项目,深化后的工厂进而获评“杭州市未来工厂—数字化车间”。这份对业务的执着也让她先后斩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和“新时代纺织英才”称号,用实力诠释了什么是“数字时代的红色工匠”。

  此外,陈才芽充分发挥浙江理工大学校友、校外导师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产业教授的多重身份优势,在企业和高校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这些年,她仍然带学生“泡”在“实验室”,手把手教学生实战3D设计、AIGC等项目,并把课堂搬进了企业研发一线,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担任卓尚—浙理工时尚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的5年间,她推动研究院从零起步,逐步发展成为行业领先的创新平台,不仅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持续为企业创新发展赋能。她的积极推动,加速并稳固了卓尚服饰与钱塘区多所高校建立的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当年的下沙很安静,我第一次触摸到城市的温度,理想就此扎根。”回望在钱塘的20余年,陈才芽的人生早已与这座产业新城血脉相融:“如今的钱塘‘霓虹亮起’、产业集聚、人才储备丰富,充满创新创业活力,它始终是我成长的沃土。”从学生到企业党委书记,从“新下沙人”到推动企业数字化革命,她参与且见证了钱塘的建设发展,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与担当,并以“党建+数字化”的独特模式,在民营企业党建工作中闯出了一条新路。

  浙江九阳公益基金会党支部

  以“食”力为孩子搭起营养“高速路”

  你有喝过九阳豆浆吗?这个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豆浆机的企业,不仅将吃饭的烟火气带进太空,更关心土地上孩子们的“健康大事”。在下沙区块的九阳工业园区中,有一所东北乡村学校的沙盘模型,在这个模型上,展示着九阳公益基金会最重要的两个公益项目——九阳公益厨房和食育工坊。

  九阳公益基金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基金会党支部书记黄晖用“橙色”来形容它,“橙色是太阳的颜色,是一种温暖的颜色,代表对生活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30年来,九阳公益始终秉持“健康+教育”理念,更以“乡村振兴、助学救难、营养健康”为己任。同时,基金会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于2021年4月获批设立基金会党支部,现有党员4名,2023年度基金会党支部被上级党组织评为“五星级党支部”。

  “早在2010年,有相关部门对2600万名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儿童进行抽样调研显示,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摄入严重不足,其中2%的学生发育迟缓,72%的学生在上课期间感到饥饿。”黄晖说,“我们想为孩子早期的健康教育投入更多努力。”

  自那时起,九阳公益便开始了深度的探索。“我们先后走访了云南南涧县、青海泽库县、内蒙古以及山东鲁西等地的学校。当时,那些乡村学校学生营养摄入严重不足,厨房供餐条件等触目惊心。”黄晖回忆道。

  为改变这种困境,自2010年起,基金会发起“九阳公益厨房”项目,通过资助学校厨房设备,助力更多中国少年健康成长。多年来,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资助建设了1653所公益厨房,每天超60万名师生从这些公益厨房中受益。此外,第三方的项目评估更有力地验证了项目的成效:项目实施后,项目学校学生用餐人数平均增加34%,学校人均能耗成本降低18%,学生营养不良率下降14.92%,项目校五年级男生平均长高5.56厘米,女生平均长高3.92厘米。

  然而,九阳公益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2014年,九阳公益在做好“公益厨房”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现:“虽然营养餐的供应让孩子们的体质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他们仍存在许多不良的饮食习惯。如何提升孩子们的健康意识,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于是,九阳公益发起“食育工坊”项目,“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终身维护健康的能力”成了他们新的追求目标。

  “在改善校园供餐条件,让孩子获得基础的营养健康摄入、强健体魄的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工坊项目,让孩子们认识食物,了解食物背后的健康知识、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学会感恩、重视劳作,进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黄晖说。

  作为一个公益领域的党支部,浙江九阳公益基金会党支部始终步履坚实,稳步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等公益慈善事业开展。这个以“橙”为名的党支部,始终在发出如阳光一般温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