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安定一 2024年04月01日  龚玉和

  □龚玉和

  我的老师,安定一,实际上不是教师,是一名退休返聘临时工。

  “文革”结束后,我从大学外语系毕业,分配到中国银行浙江分行。当时,中行刚从人民银行划分出来,时称外汇外贸专业银行。虽说是大学生了,其实,关于外经贸(对外经济贸易,下同)一无所知。

  那时大学没有商科,不仅新来者对外贸结算陌生,老行员也不懂。他们从事协定账户,也就是对苏联等的金融服务。由此中行举办了业务培训班,请来了苏宗祥讲课。

  培训班结束,我被分配到国际部,又一次陷入迷雾。上级发下《国际结算统一惯例》,嘱咐道,必须严格按照国际章程办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贸出口80%金额采用信用证结算,也就是国际惯例的“单证一致”出口商制作的单据,必须按照进口银行开的信用证办理,否则对方可以拒付货款。

  当时只有省市级外贸公司被授权从事外经贸,单笔金额大,少则数万,多则上百万美金,有个三长两短,谁都承担不了责任。“单证一致”如何把握?谁都拿不准,例如釜山港,英语有两个拼法PUSAN与BUSAN,对方采用BUSAN,而我方用了PUSAN。到了进口国,对方认为“单证不符”,拒付货款。诸如此类,合理吗?

  国际惯例只是理论,日常处理的尽是扯皮。我们从未碰到过类似问题,书上没有,培训班没教,没有前例可循,众人莫衷一是。大家对国际惯例怀有莫名的敬畏,实务上并非理论那么头头是道,拒付货款屡屡发生。幸好,有安定一指点,才拨开迷雾见阳光。

  由此,他成为公认的中行与外贸公司的权威。

  工作时,我将电文稿拟好,交安老审核。他见了,必要动笔修改,有时将我拟的电文划掉,另行起草。经他的修改,我细细捉摸,对照原稿,效其笔法,日长天久,收获匪浅!

  我喜欢写稿,将业务中实例写成短文,发给“外经贸报”。写多了,编辑为我开了个专栏,称“单证也藏玄机”。由此,我认真研究安老所拟之电文,日有长进。

  每周发一篇稿子,几经交涉,收回货款,这是经验。

  交涉后仍收不回来,成了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我将短文发给中行总行《国际结算简报》,自此,办公时电话铃声不断。有中行分支机构打来的,也有外贸业务员打来的。遇到疑难,或询问被对方拒付如何处理,或咨询标准外文表达……

  一次,有业务员因错过某一期,向我索稿,令我忽然想到:何不出一本书?

  就这样,成就了第一本书《出口信用证拒付处理》。

  此书让我在国际结算行业夯实了基础。如果没有安老指导,我能迅速做得游刃有余吗?就个人来说,没有那本书,就不会有后来编写培训教材和大学课本。

  我想,此书与别的教材不同,多实务,少理论,没说教,全部是干货。

  后来,我在《新理财》辟了专栏“业界”,每期写一篇,又在党刊《杭州》设专栏。

  归功于安老的指导,不管遇到多少挫折,都让我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每想到他的支撑,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虽说安老已谢世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