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家 国际范”系列报道: 晨光社区:“安家”行动为流动党员异乡“筑巢” ■许莉莎 张华 张腾飞 2023年06月15日  

  一江碧水东流去,两岸宏图次第开。在钱塘白杨,“弄潮儿”精神在时代潮涌中被不断继承和发扬。从“向潮水要地,向海涂要粮”的拓荒围垦,到打造现代化都市型城区的时代新篇,白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转身,在钱塘江畔筑起现代新城。

  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存在去向掌握难、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诸多现实困难。白杨街道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模式、新途径,不断增强流动党员归属感,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

  近期,围绕如何管理与服务好流动党员这一主题,本报联合白杨街道推出系列报道,展示白杨流动党员治理亮点举措。本期《白杨家 国际范》报道,我们走进晨光社区,看该社区如何创新工作思路、拿出务实举措,实施流动党员“安家”行动,让流动党员从“流入”变“融入”,“安家”又“安心”。

  摸清底数 让流动党员“找到家”

  “好像有了一个新‘家’,心里变得很踏实,这感觉真好。”近日,在晨光社区,党员陈先生收到了来自社区党支部的关怀慰问。

  2022年年底,晨光社区根据白杨街道统一安排,主动联系了396位流动党员。着力“怎么取得联络”,社区依托网格化管理,结合日常工作走访,发挥红色网格长、网格员和兼职网格员作用,通过上门走访、物业联合排查、企业提供信息等方式,及时发现“隐形党员”“口袋党员”。

  “目前我们已全面摸清了辖区内400多名流动党员的党组织隶属关系、是否愿意流入等情况,并及时更新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台账,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解决“去向难掌握”突出问题,晨光社区深入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三找”活动,全面摸清流动党员人数,确保底数清、情况明,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推动流动党员与组织“双向奔赴”。

  建强阵地 让流动党员“安好家”

  来自江西的党员张女士日前来到白杨街道晨光社区工作居住,流动党员服务驿站让她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

  为打破地域、隶属、行业、身份等壁垒,有效促进党员与流动党员之间互动交流,晨光社区创新整合晨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晨光爱心驿站等阵地资源,打造流动党员驿站,建强流动党员的学习阵地、活动阵地、宣传阵地和问需阵地。

  针对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工作在“云”上、奔跑在路上的特点,阵地配备休息、学习、活动设施,免费提供防疫物资、手机充电、急救药品、茶水、休憩等应急便民服务,让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冬可取暖、夏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

  与此同时,社区党支部线下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发挥组织生活锤炼党性的“大熔炉”作用。线上则针对党员流动性大的特点,探索“互联网+党建”模式,利用学习强国、微信群、晨光社区微信公众号等发放党员教育“学习包”,确保流动党员思想“不掉链”、学习“不掉线”。

  “我们还鼓励流动党员加入‘晨光熹微志愿者服务队’,参与到建设晨光社区大家庭中。”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每位流动党员都能感受自身价值,并发挥出党员先锋作用。

  做优服务 让流动党员“爱上家”

  晨光社区打出“关心关爱”“技能培训”“鼓励激励”组合拳,在引导流动党员“异地亮身份、他乡显担当”方面也有着独树一帜的亮点举措。

  社区动态掌握困难党员、年老体弱党员等重点人群信息,开展定期上门走访慰问,传递党组织的温暖。在加强关爱帮扶的基础上,积极解决流动党员家庭子女问题。例如,整合高等院校等资源,开展暑期活动及多种类别课程,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爱心暑期活动送到流动党员“家门口”,解决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据悉,自2021年以来,晨光社区共举办爱心暑期班、夏令营10余场次,惠及100余人。

  与此同时,在疫情期间,流动党员强化作用发挥。与支部党员、在职党员一起开展“全员核酸”“常态化核酸”打造“流动党员先锋”“流动党员爱心志愿者队伍”。“为了表彰激励,我们对参与疫情防控、文明城市迎检等志愿活动表现突出党员予以表彰。”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2023年春节前夕,晨光社区还开展了“流动党员安家行动”,邀请流动党员来晨光社区开展座谈会,交流小区建设问题,并互致新年问候,让流动党员“安心”也“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