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赵海燕 记者 徐红燕
最美人间四月天,走在春雷村的乡村小道上,路面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花姿摇曳,姹紫嫣红、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近年来,春雷村整体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硬件设施都有了明显改善。未来,春雷村将继续以打造美丽乡村、数字乡村、2A级景区村庄为契机,依托产业相亲长廊,让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春雷村破茧成蝶。
春雷村的粮食区块地上,绿油油的麦子长势喜人。夏天金灿灿的麦穗翻起滚滚麦浪,秋天成片黄澄澄的稻子好像铺了一地金子,坐落在粮食区块中心的水车与长达198米的文化产业相亲长廊,相映成辉,俨然成了周边群众争相打卡的热门地段。春雷村妇联还积极组织村民,在长廊两侧栽下爬藤月季、紫藤花、香豌豆等爬藤植物,到花开如瀑布的时候,这里将吸引更多游人前来观赏打卡。
为充分发掘产业相亲长廊的潜能,春雷村将根植现有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致力打造一条“幸福产业链”。这条产业链将以产业相亲长廊为立足点,着力打造时尚网红打卡长廊,建设婚纱摄影、服装街拍取景地,使之成为春雷的一张独特“名片”,进一步提高“垦区新村 殷实春雷”的品牌度和知名度。
独特名片的形成,让游客在欣赏美景、拍照打卡的同时,更深层次了解春雷村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享受“网红经济”的红利并非长久之计,春雷村努力让“网红”变“长红”,以“记忆围垦”“民俗传承”“以农带旅”为抓手,以“长廊”为突破点,以长廊的宣传栏为载体,讲述老底子的围垦故事和沙地文化,让游客重温“战天斗地”的围垦精神,忆苦思甜,让围垦精神在年轻人心上留下烙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记录了历史,也必将启迪未来。在不久的将来春雷村的开脸(绞脸)和沙地冬芥菜制作技艺将作为区级非遗项目,通过长廊实现文化走出去,让名声更响亮。除此之外,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春雷村积极开发休闲农家乐、观光采摘等项目,让建设美丽乡村不断向经营、共享美丽乡村靠拢,通过本地农业发展带动观光旅游业。
“春雷入地马鞭狂”,春雷村以产业相亲长廊和时尚网红打卡长廊为发展轴,推动经济发展,且看春雷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