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街道 郭铠
2021年,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年,党的百年华诞,钱塘区正式区政合一,而我个人从综保办到区经信科技局,再到临江街道,短短一年,经历了三个截然不同单位的辗转。在过往十余年的工作履历上,终于也有机会集齐部门、平台、街道三者的锻炼和实践。虽然到达临江街道不过一月有余,却让我真正开始体会到“基层”两字的含义。
一、职能之变:枝干与根须的联结
过往履历并不算长,经济部门占据九年,平台则有两年。部门在钱塘区这棵大树中,更像是那中流砥柱的枝干,承接省市部门和区的各项战略规划,根据目标制定方案,拆解任务,虽也有直接服务企业和群众的职能,但更多是成为任务的牵头落实主体。平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经济领域上,成为了根须,承接任务,抓实企业,锚定平台特色,谋求经济发展。而街道,则是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功能完善乃至部分经济职能的兜底根须,既承接区级任务,更扎根民众;既联结部门,更要服务平台发展。枝干工作显眼而卓然于世,根须却踏实深埋方能保障枝干茁壮。
枝干与根须密不可分,命运共同,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部门承接规划,更着眼于顶层的战略;街道扎根民众,更知晓于基层的需求;战略先行,但宣贯战略于民众却需要一定周期,因此造成部门与街道之间有时存在一些互相的不理解。就如同临江街道,流动人口8倍于户籍人口,文化层次与地域差异巨大,承接能力明显有别于别的区域。因此在联结过程中,两者需要更加紧密高效的沟通。部门在制定方案时,需要更结合实际,区别定位,避免一刀切,简单粗暴下任务;街道在承接任务时,需要站位更靠前,格局再提升,用发展变革的眼光来看待新的任务和方向。
二、对象之变:企业与群众的需求之别
无论是经济部门还是平台,面对的服务主体主要还是企业,企业对于政府的需求,主要是对于区域营商环境的综合需求,在经济发展新趋势下,企业作为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的组织,政府提供更趋高效能、数字化的管理模式,更为公开、便捷、规范的操作流程往往被大多数企业所接受。而临江街道,由于平台承接了大部分的经济发展职能,服务对象更多的是普通群众。且由于街道以外地人口为主,而管辖面积又高达150平方公里,因此对服务提出了更为复杂的要求,在公开、便捷等要求之上,个体的差异化被放大,对于获得感和认同感的需求增加。
第一是成为“全才”。在一个部门,专精于一块业务,成为领域的“专才”,提供专项服务。而在街道,群众需求的问题五花八门,尤其是面对激动的民众,“最多问一次”更是成为迫切需要,因此对业务知识的覆盖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街道工作在前期梳理问题和应对的准备要全面而准确,减少模棱两可地回答,让街道、村社干部应对统一,增加群众信任感。第二是成为“家人”。比起企业,老百姓对于被理解、被认同的需求大大增加,学会怎么样成为他们的“家人”,才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第三是提供“便捷”。2022年,街道也将充分发挥临江村社少而精的优势,构建“一个中心、五个片区、五支综合服务分队、N个网格”的“1+5+5+N”基层治理体系,打造30分基层治理服务圈,全面提升基础治理服务效能。
三、方式之变:“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共存
在区政合一之后,钱塘区第一次党代会也提出打造“智涌钱塘·现代星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一流新区的目标,临江街道也秉持建设现代化新型街道的理念同向而行,包括规划、机制、流程、路径等等,街道的发展模式必然要更趋于国际化、现代化、法制化、规范化。但如何让政策举措落地,真正让老百姓有幸福感和获得感,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则是另一重考验。
要具有创新驱动,改革发展的积极理念,更要学会紧贴“基层”,拥有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这是新时代对于街道干部的要求,比起跟企业交流更趋于专业化的交流模式,百姓需要的更多是接“地气”的“大白话”,减少管理的“管”,增加理解的“理”,才能讲百姓能听懂的话,做对百姓有好处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