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的手创”团队成员和俞宋桃(左二)合照
■记者 竹滢艳
在这个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标准统一、效率极高的机械化生产逐渐挤压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空间。如何让传统手艺与市场接轨?如何为传统手工艺打造一整套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供应链?如何让手工艺人能够通过劳作获取物质回报?为他们打造平等自然、充满希望的场景,这是“王的手创”一直在极力探索的。
2013年,青年设计师王丹青出于对苗绣的热爱,创立了“王的手创”品牌,定位为打造带有互联网基因的非遗手工文创品牌。2015年,因为相同的志趣,王丹青的丈夫饶勇加入,“王的手创”开始了公司化运营。一开始,“王的手创”专注于促进苗绣新生,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创新外在形式,创造更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让苗绣这颗被遗落在大山深处的明珠走进大众的生活之中。
从第一个贵州黔东南手工基地的建设,到如今30余个手工村落,“王的手创”带动了1400余位绣娘参与到产品的制作中,用商业的手法扩大市场销售,反哺乡村手艺人,让勤劳的匠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足额的物质回报,从而促使绣娘的手工技艺得到传承。经过数年的沉淀,“王的手创”拿下了《大圣归来》《大鱼海棠》《你的名字》等多个知名IP的授权,其隶属公司——杭州子卯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还在2020年底获国务院评定的“年度全国企业扶贫50佳案例”。
在苗绣上取得的成功,让饶勇开始思考能否把这一商业模式复制到其他传统手工艺上,点亮其他逐渐失落的中华传统文明。于是,“108种手艺”项目便诞生了。饶勇和他的团队跑遍全国各地,去挖掘推广各类传统手工艺。从扎染到手织布,从油纸伞到剪刀,“王的手创”用镜头记录一件器物的诞生过程,用创新的商业手法赋予传统手艺新的生命,让更多手艺人被市场所看见,让传统手艺能够绵绵不断地传承下去。
在俞宋桃遇见“王的手创”团队之前,他从未锻造过比手掌还小的剪刀,也无法想象一把平时生活中根本不会用到的“宣纸剪”在被命名为“大智”之后,竟能够在短时间内卖出十几把。
作为“后山剪刀”制作技艺传承人,俞宋桃跑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展会,风格粗犷的剪刀常常能吸引不少人驻足,而下单购买者却寥寥无几,这让俞宋桃一度对自己的产品市场失去了信心。
“王的手创”团队了解了俞宋桃的剪刀后,便开始着手为其寻找宣传点。“流水线制造的剪刀比手动锻造的样式更为精美。在实用功效相同的情况下,如何差异化定位产品,挖掘传统手艺的价值,让消费者对手工剪刀感兴趣,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王的手创”品牌创始人饶勇告诉记者。
“硬可断铁,软可剪棉”。这是“王的手创”为“后山剪刀”定下的宣传标语。为了让“后山剪刀”能够更加契合市场需求,饶勇提出了打造小号、中号、大号等不同规格的剪刀,根据不同的特点为其命名,并拍摄不同适用场景的图片。“这把‘宣纸剪’看起来呆萌笨重。大智若愚,所以我们命名它为‘大智’。”此外,他们还通过直播、文字、图片等方式将一把剪刀的锻造过程和其背后的故事展示给消费者。“我希望消费者购买一把剪刀,不仅会觉得它好用,更能为它背后的故事所动容。”饶勇说道。
饶勇和他的团队离开了,却为俞宋桃留下了一套传统手工艺品的商业模式,为“后山剪刀”打开了市场的大门。
“坚持有良知的商业就是最大的公益。”这是饶勇在介绍“王的手创”品牌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对于商业和公益的区别与联系,饶勇有着自己的解读,“对于‘王的手创’来说,用商业的手段赋予传统手艺新的生命,让手艺人赚钱,就是最大的公益。”从苗绣到全国各地的108种手艺,“王的手创”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商业和公益。
“108种手艺”项目完成后,“王的手创”又会做什么?“我们计划写一本书、办一个全国巡回展览、开一家线下店铺。”饶勇告诉记者,他们希望这本记录了108种手艺的书,可以成为外行人了解传统手艺的一本科普书,也可以成为设计者想要学习某一传统手艺的指南书;他们希望通过举办巡回展览,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器物和手艺人背后的故事;他们希望能够将线下店铺打造成一个城市地标,展陈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手工艺品,让消费者将喜爱的产品带回家。
在探寻古老文明、传承传统文化的路上,“王的手创”从未停下脚步。